这次合作中我的认识是:在一个课程设计环节中问题一的解决是我们设计能力的反应,是需要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而问题二即表达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反映在当我们不知道怎样得到我们预期的表达效果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手头仅有的工具以试错法的方式一点一点完成我们想要的效果(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用什么建模:SU,Rhino or Revit ...?用什么渲染器:Vray,Maxwell,3Dmax,Keyshort , Artlantis or Lumion...?用什么排版:PS , ID ?分析图用什么画:PS , AI , PPT ?)
这种不确定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设计方法是能够找到对应的最佳的设计工具,我们为了达到更好的设计成果也就需要了解不同软件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这样相比于保持同一套设计流程的同学,也许那些敢于尝试和探索新方法的同学能学到更多,这也是学习者对自己高要求的一种态度。
上图,仅仅从它分析图的表达方式来看,它是16张小图4 X 4 对齐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张很有秩序感的场地分析图。每一张小图锁定了相同范围的一块区域,并且仅针对场地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小图的左下角还注明了分析内容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提取,分析内容的图底,色彩,标注,线条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它以平面的形式完成了一个场地的分析,主要强调复杂场地里各个要素的特点,简单易制,通过PS或者AI都能很快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