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学中,形式有类型学,功能有类型学,同样,建造也有类型学。建筑史中出现过纷繁多样的建筑风格,也出现过五花八门的建造方式。有时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建造方式是对应的,有时也会互有偏差。建造类型学的意义在于,透过外观表象,把内在的建造方式当作建筑分类的依据。不同的建造方式就像不同的物种一般,随着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演化和灭亡。建筑工业化意味着建筑设计需要全过程的考虑,为建筑寻找适宜的建造方式,达到品质、成本和工期的平衡。
当代的建造是工业化条件下的建造,也是商业化条件下的建造,从业者会不可避免地发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斥着对各种工业化产品的选用。螺栓产品的尺寸可能影响到结构节点,管线产品的尺寸可能影响到标高和开洞,设备主机的尺寸可能影响到平面布置。还不止这些。随着建筑工业化程度的攀升,幕墙产品能够直接决定建筑外观,集成厨卫产品能够直接决定厨卫内装,结构框架产品能够直接决定建筑的建造方式。可以说,当代的建造已经转变成了一种基于产品的建造。Marc Kusher 有力地论述道:They have to choose the products that complete their vision. Architects call this specifying. Normal people call it shopping.
很多建筑师可能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在招采阶段才会引入产品,然后才由供应商基于设计方案进行细化深化。但实际上这种流程模式是特定土壤的产物,虽然非常普遍,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则。国内前几十年,建筑发展比较粗放,技术集成程度较低,产品多数限于于材料层面,数量多但建造方式单一,依靠标准图集就能够控制这种建造的商业运转。但建筑工业化带来不断涌现的建筑产品系统的提供者,它们钻研特定建筑元素或构件,形成成套的产品、工法和商业模式。这一进程显著加快了建造类型的分化,使得建造方式的选择与产品的选择深度捆绑。在非常多的情况中,无论是业主指定还是建筑师主动开发,在项目前期构思建造方式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一种基于产品的设计。 建筑产品在设计中的前置引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设计技术,它能够提升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程度,实现建筑师对于建筑细节的掌控。因而,建筑师们需要打通全产业链协同,利用数据库类软件来纳入巨量的建筑产品信息。例如Revit的族库可以起到类似的功能。据海归同事反映,国外实际上已经在采用这种模式做设计,厂家会把自己的产品建立族库置入设计事务所的BIM软件中,供设计师选用。在设计中直接调用现有的产品构件,其结果就是产品在细节上产生的影响可以自下而上地累积并形成整体趋势,最终作用于全局的设计决策。
三、参数化引导下的信息化